近年来,凉山州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与脱贫攻坚、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等工作紧密结合,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机衔接,统筹谋划部署,强化措施落实,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州基本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集体经济净收益达1.38亿元,村均达3.7万元,207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全部达标;1441个集体经济组织完成登记赋码,1436个集体经济组织完成发证。
多层级保障不断健全完善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州级成立以州委副书记为组长,四大班子分管或联系领导为副组长,20多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全面承担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主责。各县(市)对应成立领导机构,层层压紧压实责任,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纳入农村改革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县(市)委书记亲自抓,把集体经济发展与“三农”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2018年州委、州政府提出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9年完成了第一轮农村集体清产核资工作。“两项改革”开启,持续开展农村集体清产核资,相继推进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和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等改革事项。截至今年6月底,全州建成村组集体经济组织2727个,集体经济组织新设立登记2020个,其中村级1783个,组级237个,已登记赋码的村全部建立“三会”制度(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清查核实农村集体资产总额202.3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27.5亿元,全州共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73.1万户264.2万人,量化资产总额94.5亿元。
丰富拓展投入投资渠道。5年来,全州农村集体经济资金投入总体上分为前期省委产业扶持周转金专项投入和州县整合涉农资金推动同步、中期中央财政重点扶持、后期地方引进龙头企业联合带动引领三大块三阶段。由2016年平均每个贫困村15-20万元左右的产业扶持周转金启动集体经济发展,到2017年各县市整合涉农资金每村分配5-50万元不等投入集体经济发展,2019年开始中央、省级财政累计投入我州2.82亿元资金重点扶持295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截至2020年底,全州金融机构农村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65.84亿元,项目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27.16亿元,不断激发农村集体经济活力。
州委组织部、州财政局、州农业农村局联合出台《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奖励办法》,各县(市)结合自身发展状况,通过引进龙头企业,以财政扶持+企业投资+村级入股的方式,倾力打造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通过不断拓宽投入渠道,完善利益联结方式,基本实现了区域产业得到发展、村级组织有收入、群众就近就业增收的目标。
多元化路径不断拓展丰富
总体收入快速增长。以重探索、求创新为导向,尽量降低门槛,力求在“试错”中创新,在“包容”中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今年上半年,全州集体总收入达到4124.6637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村66个,5-10万元的村104个,2-5万元的村247个,0.5-2万元的村439个。
面上发展多点开花。坚持因村施策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全州集体经济从最初的有钱没项目,有项目没钱,没钱没项目到如今至少探索出盘活资源、盘活资产、土地合作、产业园区、实体经济、服务创收、抱团发展、异地置业、乡村旅游、帮扶带动等10种以上的发展类型。全州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56.2万亩,比2016年增加16.8万亩,流转的主体从一般农户、种养大户逐渐向村两委主导下合作社农民专业、农业龙头企业集中。单村单项目重点发展,单村多项目综合发展,多村单项目联合发展,多村多项目协同发展等多样化的发展措施手段,夯实了全州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
新型经营主体加速发展。在全州集体经济组织带动下,各地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联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形式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相互依存、相互依托、相融共生的发展模式逐渐成型。全州州级以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2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37家;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合作社达1010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8家,省级139家,州级300家;家庭农场发展到23316家,其中省级112家,州级312家。